朝鮮為了王朝的安寧,將正宮景福宮的主山定為北岳,駱山定為左青龍,仁王山定為右白虎。仁王山在朝鮮初期被叫作西山。山的名字加上仁王,以傳達守護王朝的意思,從世宗時期開始被稱為仁王山。仁王山大部分被花崗岩覆蓋,因風化作用,出現了很多形狀奇怪的岩石。經常能看見穿孔的風化穴或節理,每塊岩石都配上不同的名字,像是禪岩、骷髏岩、帽子岩、虎岩等。
鄭敾,〈仁王霽色圖〉Ⓒ國立中央博物館 謙齋的代表作《仁王霽色圖》繪製從景福宮方向仰望仁王山裙岩的風景。這幅畫描繪了雨停後的仁王山,「霽色」是指雨停或雪停放晴後的山色或天色,屬於朝鮮文人在詩文中經常使用的表達方式,也是嚮往心靈清明的士大夫的感情用語。可是把《仁王霽色圖》和仁王山做比較,看起來並不像。為什麼呢?
自古以來,藝術家把美的原型放在大自然中,用各種方式表現它的面貌。表現真實山川面貌的山水畫,被稱為實景山水畫。相反地,我們所熟知的真景山水畫以實際風景為基礎,加上重新詮釋的主觀性,畫作與實際面貌存在差異。真景山水畫是朝鮮繪畫的獨創性體裁,謙齋鄭敾是該體裁的鼻祖和大師。據說此畫是謙齋在76歲時,為了躺在病床上的60多年知己槎川李秉淵,懷著祈願他早日康復的懇切心情而創作。槎川和謙齋同樣出生於西村,一生都在那裡生活。
謙齋出身於當時將朝鮮視為文化中心,引領朝鮮中華思想的老論家族。真景山水畫來源於謙齋和槎川的時代意識,屬於韓國固有的全新藝術。《仁王霽色圖》繪製雨停後的山,明明要突出晴朗氛圍,但畫作以強烈的墨和明亮的空白作對比,散發緊張感。山峰採用仰角(low angle)處理,山麓的村莊採用俯瞰(high angle)處理,畫面具有深度。黑色山峰被剪斷,予人一種奇妙的壓迫感,蠕動的山勢、環繞山峰的雲霧,呈現豐富的動感。
謙齋的畫作以政治和思想憂患為背景,雖然有人認為其中可能包含政治含義,但我們很難完全理解謙齋的作品所傳達的意思。可以肯定的是,謙齋與以往不同,創作《仁王霽色圖》時,在現實上添加了主觀思想。仁王山因此變得更加神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