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爾旅遊的一切!有問題儘管問
9月,即便首爾弗里茲藝術博覽會與韓國國際藝術博覽會(KIAF)落幕,這座城市依然穩坐全球藝術之都的寶座。重量級的回顧展、特別展覽,以及銳利前衛的群展,正於首爾各大美術館與畫廊接力上演,熱烈呼應著國際藝術浪潮。
「僅從畫廊和美術館的數量來看,韓國已具備堅實的藝術基礎設施。這正是我們堅信它能成為亞洲藝術樞紐。加上9月是韓國最美的季節之一,對海外遊客和收藏家而言是最理想的造訪時機。」——首爾國際藝術博覽會總監Eunice Jung
本次指南鎖定首爾三大藝術熱區——三清洞、漢南與江南,帶來編輯本月印象最深刻的展覽推薦。即使展覽落幕,內容依然可作參考,為您的首爾藝術之旅提供靈感與路徑。
三清洞(和鐘路一帶)
就個人而言,我將此處譽為首爾最具畫意的藝術街。韓屋巷弄間和現代玻璃幕牆相映生輝,巷弄間茶館、咖啡廳和手工藝店鋪鱗次櫛比。非常適合邊走邊看,感受傳統氣息。另外,這裡還彙集了首爾代表性的美術館和歷史悠久的畫廊。
國立現代美術館:《金昌烈》 (截至2025年12月21日 / 首爾藝術旅遊聯盟(SATA)所屬)
從畫廊現代到Hakgojae畫廊,在畫廊比比皆是的三清路,國立現代美術館(MMCA)作為其核心地標,始終主導著韓國美術界的發展趨勢。從吸引約25萬觀眾的三星已故會長李健熙個人珍藏展,到2021年藝術家金昌烈逝世後的首次大型回顧展,這裡舉辦了各種企劃展覽。
展覽以牆上這段文字拉開序幕。
「韓國戰爭期間,我的國中同學120名當中有60人戰死。我將那道傷痕想像成肌膚上的彈孔,以水珠描繪它。這便是一切的起點。」
雖然他以水珠為題的作品早已享譽全球,但最為震撼的,仍是那背後隱含的創傷、規訓與苦難,最終沉澱為平靜的三重意涵。戰爭的嘶吼宛如坦克的轍痕與彈孔般,無情地銘刻在畫布之上,使觀者自始至終浸沒於沉悶而窒息的氛圍。
國立現代美術館(首爾館)
首爾市鍾路區三清路30
週一~週日10:00~18:00(週三、週六延長開放至21:00)
地鐵3號線 安國站 1號出口, 764m
國際畫廊:《路易絲·布爾喬亞&加拉·波拉斯·金》 (截至2025年10月26日)
法裔美國藝術家路易絲·布爾喬亞的《Rocking to Infinity》通過其晚年最後20年的創作,揭示了支撐生命的時間、情感與關係的脈絡。赤紅與粉色的素描包圍這展覽空間,形成沉浸式環境,三件主要雕塑作品如紀念碑般矗立於展廳。
在國際畫廊的另一個展廳中,藝術家加拉·波拉斯·金對機構如何分類與保存物品的方式展開批判性反思,揭示其中隱藏的意義建構邏輯。前廳陳列著用石墨浸染的布匹,以及利用隨時間釋放濕氣的工業除濕機構成的畫作。水珠在地板上形成有機痕跡,讓氣候、季節乃至觀者的呼吸都成為共創者,在畫廊內留下痕跡。
駐足作品前,觀眾會自然而然地感覺到時間的流逝與環境的介入。事實上,筆者本人也在作品前失神凝視作品長達30分鐘。展廳內側陳列著6件重新詮釋自然景觀石及其美學分類的作品,它們分別是從「平衡石」和「獸形石」到增加思辨想像力的「外星石」。這些作品重新對傳統分類體系和審美慣例提出質疑,又建議對觀察事物的方式進行根本性反思。
畫廊朝鮮:《閔成洪,碎片的流逝》 (截至2025年10月26日)
成立於1971年的朝鮮畫廊是韓國第二資深的畫廊,而畫廊朝鮮正延續這份傳統,至今仍是韓國藝術界的重要支柱。COO 呂俊洙表示:「我們的策展始終以韓國藝術家與韓國美術界為核心展開。我們也期待觀察海外觀眾在面對這些文化脈絡時會有何反應。」
本次展覽清楚地展現了畫廊支持韓國當代藝術人才的方向。步入展廳,彷彿走進一個堆滿道具的舞臺。藝術家收集從傢俱到日常物件等被棄置之物,將其打碎後再一針一線拼接起來。《碎片的流逝》這一標題,不僅映照出藝術家對無形力量與社交網路的長期關注,也蘊含著「流動的碎片」之意。
一民美術館:《Figuration Circuits》 (截至2025年10月26日 / 首爾藝術旅遊聯盟(SATA)所屬)
該博物館的新群展彙聚了17位作家,展出了包括永久收藏品在內的98件作品。展覽從單色畫運動逐漸衰退的1970年代作品啟程,一路延伸至充滿活力的2000年代當代景觀。其中,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朴光洙畫家的作品,利用線條勾勒出多層次的輪廓、質感與結構,創造出令人難忘的生動意象。
展覽區分別有三個樓層,建議您備有充足的時間參觀。一樓的咖啡廳 IMA 提供鮮榨番茄汁與手作漢堡排,是在開始藝術之旅前補充能量的好地方。
漢南——梨泰院
漢南洞為首爾的地球村,聚集了大使館、品牌旗艦店、娛樂公司與玻璃帷幕住宅。在這裡,藝術同樣以宏偉的建築姿態吸引眾人目光。
Leeum美術館:《李昢,1998年以後》 (截至2026年1月4日 / 首爾藝術旅遊聯盟(SATA)所屬)
作為韓國當代藝術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,藝術家李昢在開幕酒會現場已讓人切身感受到他的號召力。美術館1樓用扭曲破碎的鏡面作品填滿,為觀眾帶來沉浸式觀展與反思的雙重體驗。
過去40年來,李昢持續探索著身體和社會、人類和技術、自然和文明之間流動的關係,以及塑造這些關係的權力機制。從用天鵝絨和螺鈿製作的拼貼畫,到鏡面構築的迷宮裝置,此次展覽共展出了作家李昢150餘件作品。
Leeum美術館
首爾市龍山區梨泰院路55街60-16
週二至週日10:00~18:00 (*閉館前一小時截止入場)
地鐵6號線 漢江鎮站 1號出口, 399m
首爾Pace畫廊:《詹姆斯·特瑞爾: The Return》(截至2025年9月27日)
特瑞爾是加州『光與空間運動』的代表人物,以詩意夢幻的沉浸式裝置聞名。本次展覽是他自 2008 年以來在首爾的首場大型個展,也為Pace畫廊65週年紀念活動增添亮點。
© James Turrell/Pace Gallery. Photo byKyle Knodell
展覽採限流制,需事先預約,以確保最佳觀展體驗。特瑞爾的新作《Wedgework》被形容為「隧道視覺化為空間」。那感覺宛如聽見從禮拜堂散落的零碎詞語,雖然難以理解,但反而讓作品更添神秘氣息。
愛茉莉太平洋美術館:《馬克·布拉德福德:Keep Walking》 (截至2026年1月25日)
步入展廳的瞬間,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作品的規模。尤其是近600㎡的地面被明豔的長幅織物覆蓋,令人恍若行走於巨幅畫作之中。本次展覽是韓國首場個人展,展出了利用紙張和廣告招貼傳單等各種材料創作的40多件作品。不僅完整勾勒出藝術家的創作脈絡,更用兼具緊迫感與紀念碑性的視覺節奏,詮釋了被邊緣化社群的社會政治重量。
江南
漢江以南的這片土地,從精品屋、工作室到玻璃帷幕與跑車等,無不流光溢彩。但在這些璀璨之間,正悄然生長著改寫藝術空間規則的新空間。
松隱文化財團:《Panorama》 (截至2025年10月16日 / 首爾藝術旅遊聯盟(SATA)所屬)
松隱文化財團是一家以策展人為核心的企業基金會,長期以來以支持韓國中生代藝術家及推動大型建築計畫而聞名。由世界級建築事務所赫爾佐格與德梅隆操刀設計的建築,本身就如同一份宣言。此次展覽共有八位藝術家參與,每個展廳都鮮明呈現各自的主題與構想。
韓善宇透過化石化的機器人吸塵器、從古董洗衣機中生長出的長髮,以及以乳酪刨絲器為靈感的巨幅繪畫,探索亞洲文化中根深蒂固的性別化家務勞動與科技發展。權丙俊則展出以濟州採集的聲音為基礎的聲音裝置——包含葉門難民的歌聲、朝鮮近鄰喬桐島的聲音景觀,以及多文化家庭的搖籃曲等25件作品——填滿整座地下碉堡般的空間,讓觀眾完全沉浸其中,讓人不知不覺流連其中,忘卻時間。
Platform-L當代藝術中心:《底層首秀》 (截至2025年11月9日)
儘管江南一向不是孕育非營利實驗藝術空間的區域,但自2016年創立以來,Platform-L 已打破這項既定印象。在泰光文化財團的支持下,它逐步發展為融合展覽、表演、聲音與現場活動的多元藝術樞紐。其代表性計畫 PLAP(Platform-L Live Art Program)長期扮演著「實驗室」角色,讓藝術家與觀眾在創意成形的過程中,共同呼吸同一片空氣,體驗以過程為核心的創作實踐。
Source: Platform-L
今年秋天,該中心將新增全新層面。一樓全新專案空間「PS UNDER LAYER」在保持實驗精神的同時,亦以支持中生代藝術家為使命而誕生。。「我們期望打造一個每兩三個月更迭、能持續滋養藝術家創作的空間。雖然營收對生存至關重要,但靈活性同樣不可或缺。在江南核心地帶擁有這樣的藝術中心實屬罕見,而優越的便利性正是其最大優勢。」運營主管金娜利如此解釋道。
首檔展覽由朴京烈帶來的《Undefined Rhythm》(9月3日至11月9日),可視為此空間的宣言。二十件繪畫以如同呼吸般起伏的筆觸,抗拒既定的節奏,並以不規律的律動脈動著。兩款限量藝術絲巾則將作品延伸至可觸摸、可穿戴的形式,恰與Platform-L跨學科的DNA形成呼應。
9月也再度證明,首爾的藝術場域並非模仿,而是融合。從韓屋林立的巷弄到江南的建築外觀,首爾既守護韓式傳統,也積極接納全球理念、新媒體與混合形式。Platform-L 代表李政民強調:「歸根結底,韓國人最擅長的是在保有本土特質的同時,不斷融合不同領域,進而創造出全新的流派。這具有深遠意義。」因此,即使博覽會結束,首爾的藝術浪潮也不曾停歇,而是隨著四季推演,不斷展現新的面貌。
#國際畫廊 #Platform-L #松隱文化財團 #愛茉莉太平洋美術館 #首爾Pace畫廊 #Leeum美術館 #一民美術館 #畫廊朝鮮 #國立現代美術館